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
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根据《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委宣传部 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豫发〔2021〕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服务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区一屏障一枢纽”战略定位和“一中心四强市一家园”远景目标为主线,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为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奋力谱写新时代实现“两个更好”绚丽篇章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实现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和“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市情,总结“七五”经验,补齐短板不足,规划重点内容,突出重点对象,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健全社会普法格局,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充分挖掘我市优势和特色资源,实现全民普法均衡发展。
——坚持系统推进。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
——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市全过程。
二、突出普法重点内容,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培训的重点课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学中,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宣传宪法。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学习宣传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强化国家认同。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维护宪法权威。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突出宣传民法典。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色和主要内容,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推动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深入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本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强化“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信阳市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信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强国建设。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五)深入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反恐怖主义法、生物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兵役法等,组织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适应建设法治信阳、平安信阳需要,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社区矫正法、法律援助法等,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月活动,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依法维护社会秩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扫黑除恶、毒品预防、野生动植物保护、防范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社区管理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治家庭暴力、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诚信纳税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六)深入宣传党内法规。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在考核党员、干部时注意了解相关情况,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三、紧抓普法重点对象,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一)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等学法用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年度述法制度,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完善法治培训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核评估机制,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落实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进一步健全学校法治教育内容和体系,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保障支撑力度。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持续抓好“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活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宣传,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三)加强农民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我市农村人口多的实际,注重加强农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维权。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学法用法工作,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意识和依法治理能力。继续深化“三下乡”“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等活动,实施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提升服务质效,引导农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
(四)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注重分层分类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宗教人士等群体法治教育,提高其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五)推动实践养成。把公民法治素养基本要求融入社会规范,融入各类创建标准,渗透到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促进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让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守法习惯。要完善制度保障,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构筑法治文化新高地
(一)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注重总结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发挥“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示范引领作用,修缮相关设施,完善展陈内容,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大力宣传《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保护好信阳市境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让老区红色血脉得到赓续。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二)推动法治文化创新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地域、部门、行业特色文化优势,推动法治文化与信阳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绿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富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为青春梦想护航”“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弘扬善良风俗、家规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内涵,把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作为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家庭中生根。
(三)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在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中嵌入法治元素。坚持共建共享,拓展各行业各领域法治文化载体阵地,促进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场馆、公园、长廊等阵地,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加强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统筹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社区)书屋、乡村大讲堂、文化广场等平台,实现县、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发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对已建成的法治文化阵地管理,着力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五、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一)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法治创建“四级同创、三级示范”,培育一批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实现法治创建全覆盖。完善“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机制,深入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加强依法治校。推进法律进学校,深化依法治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大力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推进全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全面覆盖、均衡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毒品、诈骗、网络沉迷等方面的法治教育,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
(三)加强依法治企。顺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新形势,推进法律进企业,深化依法治企,落实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推动企业合规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公益“法治体检”,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法治化水平。
(四)加强依法治网。推进法律进网络,深化依法治网。落实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现有的法规规章适用到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推动网络企业自觉履行责任,做到依法依规经营。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公序良俗的网络伦理、网络规则。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提高网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网民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五)加强专项依法治理。加强社会应急状态下专项依法治理,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时期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提高全社会应急状态下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依法惩治走私、盗抢骗、黄赌毒、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生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等重点问题治理。全面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完善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深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发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作用,有效运用会议审议、督促落实、调查研究、联络沟通机制,确保市委部署落实到位。支持各级人大加强对全民普法工作的监督和专项检查。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把推进全民普法和守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科学制定本地本系统五年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
(二)健全制度体系。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和社会效果评估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机制,加强考核评估结果运用。将普法工作纳入本地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推动地方和基层切实把各项普法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工作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确保规划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三)压实普法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普法内容、措施标准和责任,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逐步形成清单管理、跟踪提示、督促指导、评估反馈的管理模式,压实普法责任,力戒普法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落实普法责任制不到位的,普法主管部门应当发出普法提示函或建议书,必要时进行约谈,提出整改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批评,依规依法处理。推动在立法过程中扩大社会参与、回应社会关切,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过程中实时普法、全程普法。健全以案普法制度,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
(四)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积极利用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件及时开展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内容,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
(五)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普法”行动,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各类人群不同的法治需求,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各类企业、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发展和规范公益性普法组织。加强普法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教师的作用,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
(六)强化基层基础和保障工作。认真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验收。落实经费保障,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对困难地方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普法工作,加强规范和管理。加强基层建设,强化政策、制度、机制保障,从人员配备数量、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切实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为基层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创造更好条件。